一、学院亮点
★ 专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:车辆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车辆工程和交通工程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;车辆工程为湖北省“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”专业。
开办智慧物流、智能交通与建造微专业。
★ 学生科技创新硕果累累:近三年,学生在“挑战杯”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等A1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国家级金奖、一等奖等奖项5项,极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造力。
二、学院寄语
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始终秉持“质量立院、人才强院、特色兴院”的发展理念,扎根国家战略与行业前沿,以科技创新为引擎,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致力于为汽车与交通领域输送卓越人才。
学院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,构建了以车辆工程、交通工程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。车辆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,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,助力“中国智造”;交通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,深耕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分析,为城市发展注入创新动力;开办“智慧物流”“智能交通与建造”等微专业,打造学科交叉新范式,赋能未来产业需求。
在这里,你们可以置身于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,与硕导、博导共探学术前沿;进入FSC赤骥车队锤炼实践能力,在“挑战杯”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等赛事中斩获佳绩;走进东风、吉利等名企实训基地,在真实项目中打磨职业素养。
当智能汽车重新定义出行方式,当绿色交通编织城市未来,你们与时代的共鸣正在这里启航。让我们以奋斗为笔、以创新为墨,在智能时代的蓝图上,共绘属于你们的交通强国梦!
三、学院概况
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组建于2008年,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于1965年开办的汽车运用专业和建筑机械专业。经过六十余年的传承与发展,已形成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,具备良好软硬件环境和浓郁学术氛围,发展势头强劲。现有车辆工程、智能车辆工程、交通工程等3个本科招生专业;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:车辆工程;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:交通运输工程;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:机械、交通运输;在校本科生、研究生1700余人。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获批省级教研项目7项,建有省级一流课程3门,在国家级平台上线课程10门,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。近三年来,学生发表论文30余篇,申请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,在全国大学生高水平学科和科技竞赛中,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28项,毕业生喻亚林入选湖北省第八届“长江学子”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,学生郭锐琦获评湖北省“研究生党员标兵”。
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74人,其中专任教师57人,教授12人,副教授29人,博士生导师7人,硕士生导师42人,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46人;拥有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、“泰山领军产业人才工程”1人、香涛学者1人。
学科建设 拥有车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;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、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;机械(车辆工程)、交通运输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。车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,交通运输工程为湖北省特色学科群支撑学科。
教学质量 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,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,建有省级一流课程3门,在国家级平台上线课程10余门,出版系列教材近30部,为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科研平台 科研实力雄厚,拥有新能源汽车先进底盘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、武汉市汽车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,共建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(先进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、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),建有两个校级重点平台(智能汽车工程研究院、动力装置技术研究中心),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。
科技创新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,经过十余年的传承和创新,FSC赤骥车队已发展为拥有巴哈、电动方程式、燃油方程式和无人驾驶等4个项目赛车的车队,是学校学生科技创新的一张靓丽名片;“智慧交通创客中心”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、学科竞赛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保障。近三年来,学生发表论文30余篇,申请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,在全国大学生高水平竞赛中,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28项。
代表性成果 近五年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军委装发部“慧眼行动”、国防973重大专项、军委装发部快速扶持项目、军委科技委JCJQ计划技术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,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。突破了汽车电驱动控制与能量管理、线控底盘设计与动力学控制等理论和技术问题,形成了一体化线控纯电动底盘关键技术;开发了国产化工业基础CAE数值仿真分析软件SOLMPH,攻克了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振动与噪声传播理论和技术难题;自主设计了颗粒物、燃油品质等光学传感器,流量、液位等超声波传感器,NH3、O2等电化学传感器以及与之对应的大数据管理平台,成功应用于东风汽车、潍柴动力、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企业;研发了无人集群智能感知与协同控制策略、运载工具智能感知与目标跟踪算法,参与研发的全球首艘具备自主伴航功能拖轮—“津港轮36”自主伴航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;研发了桥梁振动智能采集系统、大跨径悬索桥精细化计算软件等,相关成果成功运用于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、武汉二七长江大桥、武汉古田桥、河南信阳浉河大桥等桥梁的检测和施工控制上;编制了胎-路接触应力计算软件,参与开发胎-路接触三向应力动态实时测量仪器,实现了胎-路接触摩擦、滚动阻力等多路面功能预测,形成了《沥青路表纹理特性表征理论方法及应用》专著,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。
四、联系方式
学院网址:https://qcyjt.wust.edu.cn/
学院招生咨询电话:027-68897884

扫一扫,知道的更多